滑稽戏《72国房客》开起“国际玩笑”,第11届上海国际喜剧节启幕
抽象的拱形门洞装饰着鱼骨纹的线条错落有致,深浅不一的马赛克方砖点缀其间,充满海派情调的老上海公寓楼里,“72国房客”一一登场亮相,这场停不下来的“国际闹剧”在观众的笑声中上演。11月13日晚,由上海滑稽剧团精心打磨的原创大戏《72国房客》拉开了演艺大世界·20
抽象的拱形门洞装饰着鱼骨纹的线条错落有致,深浅不一的马赛克方砖点缀其间,充满海派情调的老上海公寓楼里,“72国房客”一一登场亮相,这场停不下来的“国际闹剧”在观众的笑声中上演。11月13日晚,由上海滑稽剧团精心打磨的原创大戏《72国房客》拉开了演艺大世界·20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骆文莲出生在一个评弹世家,耳濡目染间,琵琶的旋律和评弹的唱词就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曾几何时,上海滑稽戏是沪上最火的“全民娱乐”。《七十二家房客》连演百场座无虚席,王汝刚的段子能让整条弄堂笑出声,《笑林大会》的票要连夜排队抢。可如今再走进剧场,前排坐着的多是白发老人,后排空座能放下整排书包;短视频里,老戏片段的点赞数不及脱口秀的零头。这个承载
“先生一去,沪上再无那声勾人的‘噱头’了。”上海兰心大戏院的台阶上,年过七旬的王阿婆攥着褪色的戏票喃喃自语。随着上海滑稽戏泰斗李青先生离世的消息传开,这座浸润着海派幽默的城市,瞬间被绵长的缅怀与怅然包裹。那个在舞台上用一句方言就能逗笑满堂观众的老者,终究没能留
刚刷到美琪大戏院的演出预告,心脏猛地一揪——《七十二家房客》的海报上,王汝刚、毛猛达、张小玲、沈荣海四位老搭档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标注着“四大金刚再度同台”。盯着那张熟悉的面孔,想起这些年海派滑稽戏的起起伏伏,眼眶突然就热了。这哪里是一场演出的预告,分明是老上海
“阿婆,侬这段独脚戏说得比电视里还好!”2025年深秋的上海兰心大戏院,70岁的胡晴云刚结束《石库门往事》的返场演出,就被戏迷围在后台。她穿着素雅的蓝布衫,笑着接过鲜花,一口地道的沪语透着亲切——这场景,恰是她四十余年艺术生涯的缩影:从被剧团劝退的新人,到两获
“放着电视台的稳定工作不干,非要扎进滑稽圈?”毛猛达女儿毛楠的职业选择,曾让不少人费解。这位曾打造出《沪语人气王》《侬最有腔调》等爆款节目的金牌编导,毅然辞去旁人羡慕的岗位,转身投身滑稽剧团当制作人,背后的原因藏着两代人的情怀与坚守。
2025年春,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迁入2500多平米的新团部,锣鼓喧天中,潘前卫作为传承中心主任站在台上致辞,身后是刚揭牌的“王汝刚滑稽艺术(非遗)工作室”。从恩师手中接过“帅旗”两年多,他带着剧团搞“上海笑天地”驻场演出、排《蒸蒸日上》等原创大戏,甚至把剧
昨天晚上,上海闵行办了个市民文化节,毛猛达带着他儿子小毛上台了,小毛头一回演滑稽戏,一个人说独脚戏,台下掌声一阵接一阵,有人说他模样像老毛,说话的调子也像,连语气都跟老毛一模一样。
“上海话的‘老法师’居然演话剧了?”最近刷到《家客》演员表的上海观众,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毕竟在大家印象里,钱程是那个能把独脚戏演得让人笑出眼泪、用上海话讲童话圈粉无数的滑稽戏大师,如今突然跨界话剧舞台,还要和周野芒、宋忆宁同台飙戏,这反差实在让人好奇:
随着《繁花》热播,上海话的独特韵味和海派文化的魅力再度刷屏。而作为海派喜剧的"顶梁柱",上海滑稽剧团也被更多人关注——有传言说这家剧团藏着17位国家一级演员,这究竟是真的?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支中国最优秀滑稽团体的"王牌阵容",看看这些用笑声滋养了上海人的艺术家
随着《繁花》的热播,饰演房东葛老师的陈国庆火了。这个操着一口带口音的上海话,精明又善良的角色,让沪圈外的观众记住了这位“冷面滑稽”。可在上海老观众眼里,这不过是“老法师”的常规操作——他们太清楚了,陈国庆当年的风光,可比现在剧中的戏份耀眼多了。
这位在上海滑稽界深耕40年的老戏骨,凭《老娘舅》里的“阿美”一角火了十几年,早已是观众心中自带亲切感的“沪上熟面孔”。当初《繁花》筹备时,她闯过层层筛选拿到角色,却在临门一脚时选择放弃。要知道,那可是王家卫执导的作品,多少演员挤破头都想要机会。可徐磊的拒绝,从
“听到汝刚哥的声音,就知道上海的笑声回来了!”最近,上海电视台《艺品百味》节目录制现场的一组照片,在本地社交圈炸了锅——画面里,70多岁的王汝刚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虽比三年前瘦了些,但眉眼间的笑意、开口自带的“滑稽范儿”,还是那个让上海人从小笑到大的“王小毛”。
“这真的是当年《红茶坊》里的水香吗?”《繁花》热播的时候,不少上海观众对着屏幕里的黄河路老板娘发出惊呼。镜头里的女人烫着蓬松的卷发,涂着艳俗的口红,穿一身花俏却不合时宜的衣裳,说起话来拿腔拿调,连表情都透着股夸张的“市井气”。可谁能想到,这个被网友调侃“土得掉
2023年1月2日,一则消息让上海老戏迷红了眼——“双字辈”最后一位滑稽戏艺术家李青走了。随着他的离去,姚慕双、周柏春门下那批撑起上海滑稽戏半世纪的“双字辈”演员,彻底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人的谢幕,是整个上海滑稽戏时代的散场。
金秋送爽,非遗流芳。当课堂的铃声与戏曲的锣鼓声相遇,当青春的脸庞与经典的桥段碰撞,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星浦小学精彩上演。风趣幽默的滑稽剧表演让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家人们,说起上海滑稽戏,以前谁不夸一句“接地气、逗乐子”?东方卫视那些滑稽节目,当年可是阿姨爷叔天天追的心头好。可现在再提滑稽戏,不少老观众都叹气——不是说戏不好看了,是好多有名的滑稽演员,都不怎么排戏,转头去带货做广告了,只剩少数人还在守着老本行,比如陈靓。
家人们,刷到潘前卫直播的上海观众恐怕都惊着了。这位刚接棒王汝刚、把滑稽戏小剧场办得红红火火的团长,对着镜头直言不讳:“有人说滑稽演员一代不如一代?说实话,这事儿太正常了!”
“这真是《红茶坊》里的大卫?脸尖得快认不出了!”近日,62岁的滑稽戏名家龚仁龙现身电视台录制节目,镜头里的他褪去了标志性的圆润脸庞,颧骨线条愈发清晰,身形也比以往单薄不少,与观众记忆中那个自带喜感的“上海爷叔”判若两人。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变化也太大了,